近日,一则“上传扇孩子耳光视频才能退款”的要求,将二手潮玩平台“千岛”推上风口浪尖。一位母亲为11岁孩子购买的五百多元卡牌申请退款时,竟被卖家胁迫录制并上传一段持续五分钟、清晰扇耳光的惩戒视频。这场闹剧的背后,暴露出商家与平台对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漠视。进一步了解发现,该平台在其他业务中也存在大量违规现象,例如涉及赌博性质的“福袋”活动,相关业务纠纷层出不穷。

新闻视频截图
这不仅是一起恶劣的交易纠纷,更涉嫌违法。商家教唆实施家庭暴力,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从民事角度看,11岁未成年人进行的数百元消费未经监护人追认,交易行为本身也属无效,商家理应无条件退款。
很难想象,在2025年的今天,竟还有商家如此公然践踏法律。其挑战人性底线的行为背后,必然有平台整体对违规乱象的纵容,才使其如此“有恃无恐”。
面对此类恶性事件,平台客服仅以“无法强制、建议协商”回应消费者投诉,暴露出平台在关键监管责任上的缺位。尤其当商业行为触及人性底线时,平台的责任绝不能止于“协商”。
事件曝光后,平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商家自定行为”,不仅反映其对监管义务的漠视,更揭示其管理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商家自定”看似撇清责任,实则坐实了平台在监管上的失责。
事实上,平台责任并非无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若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应依法担责。平台作为规则制定者与监管方,有义务确保交易合法合规,客服所称“无法强制”恰恰说明其监管机制存在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问题不仅限于此。除本次事件外,平台上还存在多种交易纠纷,甚至包括名为“福袋”、实为赌博的抽奖活动——利用用户“搏一把”的心理,诱导其参与可能开出50元至5000元不等产品的“抽宝箱”。这类玩法自2009年起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平台却公然纵容,助长不良风气。
事件已然发生,必须引起深刻反思。此次事件敲响的警钟,应转化为切实行动。平台必须压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不能以“不知情”为由逃避责任,而应积极履行其法定义务。
消费者也应通过合法渠道积极发声,一味沉默只会助长不良风气,恶化市场环境。监管部门更应主动作为,通过多方协同,筑牢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消费的坚固防线。例如,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金额、绑定监护人账户、实时掌握消费动态,将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纳入有效监管范围。
当商业逻辑凌驾于人性尊严之上,当平台监管让位于利益考量,类似的荒诞闹剧还将不断重演。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守住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底线。这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捍卫,更是对数字商业文明基石的守护——唯有在法治与诚信的土壤上,数字经济的未来才能真正枝繁叶茂。
作者:钱昱璟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播音主持艺术班
指导教师: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